在近一年的时间里,我以一种同自身相悖的 聒噪 之态于微信及朋友圈活跃。
这是我要求的。
之所以是我要求,在于用实践验证我作为一个存在于世界,社会中的个体,我表达的欲望,到底是自身天性所限,或是受某些因素而限,抑或由多方限制。
这似一种行为艺术,一种社会实验,该实践的主要观察对象自我本身出发,而参与者也是所有看到我发出信息之人。
微信发布已近十年,悄然侵入你我生活成为日常一份。
不论是因生活充实无须表达,或生活枯燥无可表达,在微信,但凡你要说点什么,你总得三思,不论对人,或是对事。这一切都透过你发送前编辑的文字们被删删改改,以及要不要发出来体现。
一对一,一对多,皆是如此。
而这些斟酌背后,人又有多少分是被压抑的?
为何会被压抑?
为何会在标榜自由的互联网,仍须推来盏去?
什么是微信及为什么是微信?
微信,是一个通讯工具。
“摇一摇约炮”,仅是吆喝噱头。我不可否认吆喝的作用,但定不是人们留下的理由。
微信大行其道,我个人简单归纳为:
-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普及
- 随生产力与经济的进步,从幼至老,人手一部手机终是必然,这已经由山寨机时代验证。自 iPhone 开辟将通用计算真正拓至移动领域以来,智能手机作为性能更强,功能更广的移动计算方案,取代功能机是可以预见的。这同时意味着互联网边界的拓宽,其使其真正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。而接入互联网,需要一个介面。
- 功能简单
- 年龄层偏上的人,因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,遗留了对计算机陌生/难以理解的问题,毫无疑问这是未被开垦的,在即将到来的任何人可简单接入互联网的时代。要将该人群划入囊中,解决的办法即是做到简单。
- 已有的早期 QQ 用户,他们是知道计算机的,但这群人也会随着年龄增长对所用工具提出要求,因日常生活开始愈发繁复,不谋而合对工具也是要求简单。
- 懒惰始终是人的共性。
- 硬件层面,早期的智能手机不能支撑太过繁杂的功能。这是不能沿用 QQ 而需另造轮子的原因。
- 用户基础与将用户从需求层面切割
- QQ 积攒的用户群是腾讯最大资产,在以 QQ 账户体系为核心的繁多服务集群中,每分每秒都创造着巨量利润。故不能说有了微信,QQ 就要消失,这显然对资本而言是不乐见的。如若不然,微信也不会出现。
- 微信以“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代通讯工具“做排面,并且一开始只提供移动端。而 QQ 虽有移动化却很少粘这排面作为宣传。从工具的差异化反应出的是对人需求的切割,这个切割并不是将人一群一群切开,而是将一个人的需求一层一层切开。譬如——不论你是用手机,还是用电脑;不论你要简单的,还是和以前一样繁复;不论你想和陌生人还是熟人通讯。你的需求,都被切割并应对。是之为何微信的账号体系须为独立的,其本质是在复制现有用户群(虽然在初期一定程度是转移)。最好,你两个都要用,因为这样便可将你一个人掰成两个用户,变相的即是用户数量的增长。
- 同时已有的用户基础也为人在选择时提供了惯性。对这个惯性的利用即是可用 QQ 账号登陆微信。
- 账户归零
- 微信提供的另一个选择即是账户归零,因 QQ 是中国互联网相对初期的产物,而彼时对社交属性单从整个大类粗糙处理——“你好!”/“你多大?”/“你来自哪里?”/“这么巧,你也上网冲浪?”这些都是那个时代让人为之兴奋的网络交友图鉴。现今,绝大多数网友早已断了联系,虽然他们仍躺在列表中。随着手机推动的互联网普及,冲浪群体得以指数扩张,最终这个身份开始涵盖至几乎我们所有认识的人。此时,人便对通过互联网与周边人用更方便、快捷、即时的通信有了要求。但若是每个用户都自发去维护已有的列表,毫无疑问是个灾难。
- 除却联系人列表的庞大存留,基于 QQ 展开的各项服务,如 Qzone 等社交产品,也留存了足以让每个人都害羞的昨天。这些记录随着人的成长,开始变成不太愿意看到或展示的一面。这些每个人的历史,虽害羞,相信多数人仍想保留来作为人生的依据。同理,让每个人都自发去维护这些信息也是灾难。总归,人到一定程度,也是需一个新的开始。
- 账户实名
- 一个重要依据,微信利用新开的账号体系开始强制对手机号进行搜集,而每一个手机号对应的都是国家要求实名的用户,近乎每一个用户都是真实的。用户真实量的占比提高,同时也意味着通过大数据可以得出更加准确的推断,这于腾讯重要的广告业务大有裨益。
- 通过对用户手机通讯录的同步(虽然我个人从来拒绝同步),也让原本认识的人互相出现在对方列表。微信其实根本不想提供网友主动筛选查找的功能,但在起初又不能让人列表空白,所以只提供“附近的人”/“摇一摇”等,这些实际是对手机功能的演示来变相提供网友查找。虽然我们仍可能像从前一样让大量网友存在于联系人列表中,但显然这不是微信鼓励的。微信主要目标的是——熟人社交。
- 随着时间推移,这个主要面向熟人社交的网络开始愈发庞大。直到有一天,当身边人开始大量使用微信通讯时,每一个像我一般的人也不得不受此裹挟。
- 当体量扩张至一定程度,人与人之间的网络纵横交错已无法割离,对单个个体形成的控制就是人留下来的理由。
这是一件非常赛博的事情
目前已知,微信之所以能成为几乎所有人的选择,在于其是通过已有基础上构筑的繁杂的,将所有年龄层揉合的,面向熟人的关系网络来实现对我们的控制。
其根本在于我们是受控制的。
至此,对于个体而言用与不用微信,已经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,而是不存在选择的选项。
之所以选择的选项不存在,其背后源自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亲属关系;无法轻易选择我们的工作及伙伴关系;无法随意选择我们的朋友关系。因为这一切都是存在我们人生中,真实的限制。限制的强度是在年龄的纬度随其增长呈正相关的。微信本身并不直接控制我们,而是透过我们所处的现实中存在的人际网络间接控制。
要明白,基于以上,我甚至可以说,事情发展到现在,你我这样的个体的身份都已发生改变。
你我从主体的身份逐渐转向客体,微信已经透过控制我们的关系网络反客为主。现在不是你选不选微信的问题,是微信选择了你——即你不得不使用微信。
我们的表达为何会被压抑,即使我们是在使用标榜自由的互联网?
微信虽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运作,究其本质,却是一种实现映射的工具。
是对现实的抽象。
使用微信的你我每一个人,都有一个映射。
这是将虚拟和现实重叠的操作!
这是一件非常赛博的事情!
为何微信会压抑我们的表达?
已知微信是对现实的映射,是将虚拟和现实重叠的操作。
那么发送信息会斟酌的原因从微信中找,与在现实中找是同一件事。
对我们表达的压抑,其本质不是微信在压抑我们,而是我们所处的社会,所处的关系网络对我们的压抑,是我们所处的现实对我们的压抑。
由此推开,这背后说明的是——我们整个的社会对于表达的压抑
是我华夏文明长久以来的民族性格,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刻进基因的东西。诸如“以和为贵”,诸如“关我屁事“。
故当我们对发出之信息斟酌再三时,我们顾及的其实是从小接受的教育——讲礼、讲义、讲廉、讲耻,讲中庸,讲不要无事生非。
我们在此诸多所谓道德限制中,对于人际关系的氛围便逐渐偏向沉默是金。因为在这个复杂交织的人际关系图里,你不可能面面俱到。
不能面面俱到,是你无法说出口的理由。
纵使天性奔放,也不能做到无所顾忌,除非,从人组成的社会中脱离。
虽然西方相对于我们的文明看起来相对会开放一些。但很遗憾,他们也无法避免人际关系中对表达的制约,这似乎是人组成的社会中,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铁律。
由此可以更进一步——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对于表达的压抑
在实践中,我能明显感受到来自所谓道德的约束。纵使我要求自己“表达全开”,仍无法避免觉着尴尬和羞耻,并且我仍不能保证做到百分百的活力全开。也即是我虽然能克服道德作出行为,但仍觉着压抑。
所以是微信压抑了我们的表达吗?
不是,是我们自己压抑了自己的表达。
是道德压抑我们的表达吗?
不完全是,抑或,来自道德的压抑只是一种表象。
道德不是一种硬性约束,是可以克服的。且道德应是对自己的要求,对别人只能是请求,期望。如若不然,他人的任何信息我们也会基于道德能指责一番。道德不是绝对的。
虽我本着研究之精神,尝试说出当即所想,当即写下当即发送,但这显然根据不同人际关系是很可能构成不同程度打扰的(其实当我使用打扰一词是,已经是主观上觉着不合适了)。按着随兴而对着随机的人,说随机的话,或是发着随机的朋友圈。按着想说便说,就反馈而言,尴尬的其实不只我自己,还有接收信息的人。
既然我可以突破来自道德的羞耻和尴尬发出信息,那突破之后又是什么让我觉着没有完全克服掉这种压抑?
是我自己。
准确的说,是从别人眼里映出的我自己。
说来讽刺,你我所受的对表达的最大压抑偏偏来自于表达本身。
若是剖开,我们所述之话语,所作之行为,都从他人之眼中投射出一个自己。我提供怎样的信息,他人便构筑怎样的我。
总归,在一般人际生活中,我们所作所为是受我们要构筑他人眼里怎样的自己控制的。而此他人眼中之自己本身就是我们要传达的信息,是指为何你我所受的对表达的最大压抑偏来自表达本身。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个人形象。
我们因对个人形象塑造的需求,不断促使对表达的修正。如若观察,会发现每个人发出的信息都或多或少在尝试输出自己的观点、看法。或许是对人生的感悟,或许是对时事的评论,或许是对社会的批评,或许是对美的赞同。通过将观点、看法输入他人眼中,是对自己塑造的过程。这可以解释为何朋友圈的发出总可能是精挑细选的,信息的发出总可能斟酌再三的。
至此,道德,我更愿称其为维护形象的一般方法。
是之为何,但凡出现违背道德的行为,此人所受之评价会产生变化,随之形象亦发生变化。
结语
互联网是自由的,但互联网自由的前提是匿名。只有当匿名的虚拟空间成立时,人才无须顾及形象,畅所欲言。
微信的存在,只是将互联网作为工具来对现实抽象。
这是为何总有人在网络上出现翻车的情况,究其原因,是在不适宜的地方提供了与事实相悖的信息。是没有厘清什么是真正的虚拟,什么不是。
对于在实践过程中见我信息之人,唤我作傻逼或是其他,我皆是欢迎,因为这是在佐证我的论证——你眼中映出的我的变化是因吾之作为引起,也是你参与实验的证明。
而表达的压抑,其根本来自我们对自身形象的在乎。
不论哪种现实,具象或抽象
有意或无意,皆是诉说——我们生活在一个说出来的世界
不论你说,还是他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