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照作为一项个人爱好,自第一台 iphone 起,不经意已然陪伴了我好些年生。磨合后到现在,成为了生活一分子。最狂热时候是每次走在路上脑袋就没停止过转动,四处寻找可能的故事并记录。现在虽没这么严重,但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融入了身体,挥之不去。

虽说从按快门到最终呈现的至今全凭感觉,未曾系统的了解,但就我个人的理解,“摄影”,当然我以为还不敢高攀摄影一词,作为一种表达和自我表达的方式,它的目的即是传递情绪,即,当有人看到如是的照片是会有何种反馈,传递我想表达的,让他感受到何,想到什么,想起什么,甚至引发一系列思考。一旦有反馈存在,那么,私以为这张照片就有存在的价值。所以,从这样的角度理解,即拍照并不局限于创作所持的工具好坏,而受限于镜头后边的那一颗脑袋。那双眼能看到什么,看到多少,看到多远。我的观念中,内容永远是先行于器材的,只有内容才有资格谈需求,内容需要什么,器材才需要达到何种程度以满足前者需求。内容决定器材。

这个结论我想稍稍抽象一番,是适用于所有事物的。如果是车,那只是一个代步的工具,和自行车本质无二,能让你坐着去到他方,那就可以解决代步的需求。但显然,人,除去你是一名奉行极简生活的实用主义者,是不可能只有单一的代步需求,你还有品牌偏好,有伴随审美一起产生的“这辆车帅,我喜欢,那辆丑,讨厌”,有经济限制,有要求收获他人目光的虚荣心需要满足。

所以你最后会选择自己看来酷,觉得他人看来炫,自己偏好的品牌的汽车一辆。你以为是自己主观上在做出判断,而实际上,是你的需求们在做选择。

理顺了两遍,到这里,我会尝试把这样一个供求关系再向上推至人生。一件事,做,还是不做,这完全取决于你的需求,你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。因为这件事有没有必要做完全是基于需求来做决择。一旦你确定哪些需求是必要完成的,那余下之细枝末节即随之迎刃而解,至少人生道上那些重要的决定即从下决定开始就定在了正确的方向,免去了不少令人纠结不前的烦恼。

至此,目标是明确了,至于如何到达,旋即转变为“条条大道通罗马”。期间需要做出更多细化之决择,不过明了了选择的本质,也就没什么难得住你了。

真的就难不住你了?哈哈,怎么可能这游戏会这样简单,另,人这一生终不是成就了一个两个无数个目标就能成就了自我。如是之本质,如是之准则,不过是从理性单方面看到的。人何以生而为人?是因为你还有一半由感性构成。

你的一半在述说他的需求,你的一半在述说他的需求。

你怎么玩儿?

你是愿意满足理性所有的需求还是满足感性所有的需求?换言之,你是愿做这一半的“我”,还是愿做那一半的“我”?这样的“我”即是真正,完整的我?做“充耳不闻天下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,还是做“百无一用是书生,买菜讲价不几何”?

别听我鬼扯。先贤们也走到这一步卡壳的多。
我管你莎士比亚是“to be”还是”not to be”。
这始终是全人类永恒的话题。更不是我这般浅薄可以作答的。

私以为,保持平衡可能是最优解法。这兴许能够解释,为何真正的大家,在某个领域可以走到最远,而亦不失优雅,待人平和。

写到这里,感觉后部分有失谦和,大致是我也不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儿,自己在心里就开始歇斯底里地叨念出这些字句。

有气,有趣!

阐述不够详细,篇幅受限。我整理写下心头所想,一是记录,二是交流。

即便你要说我在装逼,有件事我也不得不提,我真他妈困得不行了!

幻视幻听,恍兮惚兮…